当前位置: 首页>>基础教育>>正文
【国培计划】榆林学院国培项目组联合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举办乡村寄宿制学校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暨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红色教育培训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5日 15:35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培计划(2020-2021)项目的实施和后续跟踪服务,促进各项目学校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9日--6月11日,榆林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国培计划项目组联合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举办了乡村寄宿制学校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暨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红色教育培训。

“国培计划2020-2021”项目学校杨井镇学校、响水中学、龙镇中学、义合镇中心小学、坑镇中心小学、马岔镇中心小学、张家山小学等七所学校的党员、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7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安排了名师报告、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的培训内容,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建立大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实现榆林学院、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与乡村学校的长期交流合作、相互促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2年6月10日开班式在绥德师范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校区管委副主任封蕾主持开班式,校区管委会主任张雄致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牛文明做了题为:《教师阅读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报告。

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素质。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

6月10日下午,全体学员参观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和绥德非遗陈列馆。每到一处,大家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聆听讲解,认真观看实物和照片,重温先辈们为革命事业顽强奋斗的峥嵘岁月,感悟先辈们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铭记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和伟大精神。

各校校长带领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神圣而庄严地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郝家桥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郝家桥展室、习仲勋旧居等。讲解员介绍了习仲勋带领地委调查组深入郝家桥村开展蹲点调研、南下移民开荒、减租减息、耕一余一等;齐心带领村民识字扫盲,开展革命教育等情况;全国劳动模范刘玉厚的优秀事迹以及郝家桥从红色时期的“农村楷模”到新时代创业致富的“排头兵”,从偏僻落后的重点贫困村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革命奋斗历程和优良传统,号召统计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使命、永担重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带领下再创佳绩。

在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校史馆,讲解员讲述学校红色历史故事和当前绥德师范校区的发展。

王天强教授讲述了一批以李子洲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掀起了一场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成立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党员和军事人才,成为西北革命策源地。

王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李子洲的一生,李子洲秉承了“不畏权势,不媚流俗,以学术和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在知识海洋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精神,以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家的睿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创了师范学校教育的新局面。1924年8月25日,在开学典礼上,李子洲表明了“以马克思主义唤醒青年,唤醒农民工人及一切劳苦人民,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立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就职意愿,并要求学生“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这和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倡导的“读书勿忘爱国,爱国勿忘读书”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全体党员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激发了大家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立足好教育教学岗位,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强化使命担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通过开展交流研讨,各项目学校与榆林学院、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建立了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绥德师范校区与项目学校学生达成学生实习见习、教师学习实践相互合作协议,将促进榆林学院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七所学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绥德师范学校享有"革命基地,教师摇篮"的美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杰出人才。此次红色教育培训是一次高质量的师德师风培训,通过此次培训广大教师要弘扬和传承绥德师范学校的红色基因,发扬信仰坚定、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实事求是的优秀革命精神,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撰稿:国培项目组 审核;亢福仁